首页 > 科研成果 >正文
基于优化学生吸收的高中语文个性化多元化阅读教学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5日

基于优化学生吸收的高中语文个性化多元化阅读教学

新中高级中学语文组 周万梅(执笔)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自己所吃的东西。

据说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会美丽;吃马铃薯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

——人吸收的东西成就了他自己,饮食如此,语文学习亦然。今天你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未来成为什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吸收的方式可以是人生经历,生活中遇到的人等等,但是最好最便捷的吸收方式莫过于阅读。

语文阅读包括课文里的文本阅读,针对文本的拓展阅读和课外阅读。拓展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教师指定的和学生自选的两种情况。本课题针对的主要是指教师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选式课外阅读,即读书活动。所谓优化吸收,指的是具有一定内涵和品位的经典阅读。

“个性化阅读”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阅读——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是此意。二是“一千个读者一千部作品”式的阅读——每一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不同的佳文。这个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平时很少听说,但我认为,它对于写作的意义非同寻常。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个性化阅读研究出现在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他们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于“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作为基点,带来的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这样的阅读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解读经典名篇的解读体系,并通过与作者、既往读者以及同学间作品解读结果的对话碰撞,激活思维,启迪智慧,形成能力。

这种阅读对于写作的意义是,同样的材料,由于引用者的诠释不同、引用点以及阐发的内容差异而出现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多元化阅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等自己选择书目的阅读,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有意拓展阅读的范围,选择各种不同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国别的作品阅读,甚至还可以采取“互补式”阅读——专读自己以前很少涉猎的。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主要思维品质是主动性、求异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则为学生主动理解探究思考,发展聚合思维、发散性思维何求意思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语文课程发展尤其是写作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多元化阅读的写作意义是:丰富学生知识,弥补学生阅历单薄的不足,开启学生智慧,使他们能在写作是能够引用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材料,还能够让他们在阅读中练“识”,练“语”,从而对作文的立意、语言表达等产生综合影响。同时以经典作品为依托,构建阅读经典—鉴赏、评价经典“读写一体化”模式,将经典作品的人文因素和人的情感体验的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模糊等整合起来,将阅读积累、思维表达、人文精神塑造、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意识的培养综合在一起进行,打破传统的“丁是丁,卯是卯”式的单一封闭的教学程式,从而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作文即是做人”的理想变成现实。

3、信息时代的需要:

(1)信息时代现实:信息碎片化(google让我们越变越笨)——一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整体感知和思考提炼的能力;

(2)社会现实:价值观多元而混乱,负面的冲击大;学生个体现实: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强,判断力差,自我意识强,对社会认识单一片面——文学的价值:引领人趋向真善美,让人们的心灵更美好。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核心要求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其实这也是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经典作品的共同特点。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正的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养成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资讯时代,师、生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空间上的开放性和时间上的终生性、生活性,目标定位上的发展性、理想性……由此带来了教育的重大转折,即是“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即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调动学生已知去主动开放的去探究未知,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4、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解读需要:

一篇或者一部经典的作品,就是一座富矿,是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藏;况且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教育难以穷尽,课堂教学的大锅饭也难调众口。

本课题研究,将语文的重心拉回到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开掘文本和作者的价值,增强学生解读经典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思考的能力;以经典文本优化教育,拓宽视野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生活,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5、完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现实的需要

大的教育背景:上海二期课改和新一轮高考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等。   

大语文教育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华特.B.科勒涅斯)——语文学习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阔性,以及学习语文的多渠道。

教育的核心目的:学生的人格培养、精神成长和心灵丰富等。

毋庸讳言:目前的教育虽然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但是问题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读书少,学习状态不主动等等。笔者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深深苦闷——阅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和教育现实的积极抵抗:

(1)对抗形式单调,说教苍白的教育现实——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一种无声无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2)对抗应试型阅读或者“伪阅读”的教育现实,所谓伪阅读指的是功利,刻板,机械,狭隘的解读。这是对语文学习的矮化,是教育的急功急利导致思维层次的表象化结果。我们希望代之以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灵活,信息量大,思考深入的阅读。

(3)对抗信息时代现实——信息碎片化。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和泡沫化,有的人被信息淹没而无所取舍,有的人抓住了一些信息的碎片无从整合和深入思考。现在,读长文章、读整本书的情况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人浮于信息”,思考力判断力越来越差。另外,目前“娱乐一切”、“娱乐至上”的心态,让人们对于对印刷文字、对于经典和崇高的敬畏感正在丧失。还有,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空闲时间越来越少,读书越来越奢侈。Google、baidu这些搜索引擎越发达,我们的依赖性越强,我们自身的思考越简单肤浅。我们希望对一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整体感知和思考提炼的能力。

(4)对抗社会转型时期纷乱的社会现实。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同时也是价值观多元而混乱的时代。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负面的冲击大;而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强,判断力差,自我意识强,对、社会认识片面肤浅。我们希望优秀的文化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引领他们趋向真善美,给成长中的孩子以心灵和精神的滋养。

个性化、多元化阅由此对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是,遵从语文时时可以学、处处可以学、人人可以无师自通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需和外求,极大地拓展语文阅读的空间,以学生视角来个性化地解读经典作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思考、自我研究,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感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承载和人文精神塑造等功能。

【本课题立题依据】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就是为学生的全面思维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2)接受美学理论和德国美学家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期待视界”是读者接触作品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姚斯提倡作品的“客观化”,提倡历史视野与现时视野的“视界交融”,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只关涉现时的静态文献,而是包括传统文学评价与当下文学尝试的动态的、开放的“本文”。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其构成性,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文学的效果与文学的接受的统一,文学的意义、价值、效果,包括作者的赋予、作品的内涵和读者的增补,文学史即效果与接受的历史。

(3)学生发展的主体教育理论和个性发展趋势:

主体参与的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完成认识和发展的任务,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读书乐趣。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阅读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多元化创造实践活动。

(4)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课程性质”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课程设计思路”中: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注意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语文学科应)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选修课程”中: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5)阅读的价值: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悟感能力。

读书可以让人超越物理空间,极大拓展和丰富人的精神空间。

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诗意生存。

读书还有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心理修复的功能。

读书,可以让我们登上巨人的肩膀,借他人之智慧成就自己的人生。

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人性,可以引人向善,优化人格。

(6)教育的本质:教育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根本上说,教育的本质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养成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而读书,是育人心智的最有效手段。(复旦江南真人官网 宣传语)

2、现状述评:目前,在部分小学中,有个性化阅读的尝试,如吉林吉林省前郭县教师进修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金春兰《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研究》,河南清丰县仙庄镇小学《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等,高中开展得少,而本课题意义上的多元化阅读几乎是空白。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 培养学生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读整本书,即长文阅读的能力;

3、 将书面阅读和读书报告的写作以及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实践,综合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4、 通过阅读经典和口头解读,优化学生积累吸收,指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对接起来,丰富写作内容,深化写作立意。

5、 以大师的经典之作引领和感染学生,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优化学生人格。

6、 通过同伴间的读书交流与分享,增进同伴影响,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

7、 以学促教,提升教师自己。

【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和具体做法】

主要方法就是阅读和交流,写作。

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语文学科再认识,激发兴趣——高中语文导引课

【高一导语课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课和读书活动而言,亦是如此。

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为期不短的高中语文导语课。

【导言课设计缘由】

高中语文导言课,指的是上课文之前开展的、旨在让学生鸟瞰语文学科,对学生整体学习语文进行框架式指导的教学活动。

语文课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设了,一个孩子从那时起一直学到高中,十几年的时间,但真正了解“语文”是什么的不是很多,对于这门学科需要学习者具有什么样的学习意识和方法也是知者寥寥。

常常在网上看到大学的公开课程,如幸福课程、欧洲文明史、食品心理学等,我发现老师们的开场设计都是差不多的:不是一开始就讲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宕开一笔”,站在高处,先介绍这门学科的特质,对于学习者的期待,然后介绍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让学生自学……这样高屋建瓴的教学,引领学习者一开始就登上高处,对学科整体情况以及如何学好这门学科了然于心,对于自身也有了期待和要求,这种“授人以渔”的开场,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又能增强学习者的自觉自为意识,最终让师生双方均获益匪浅。

笔者多年以前开始尝试上高中语文导言课,即接手新班之后不急于上新课文,而是用两周甚至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语文”的内涵,思考“语文”和我们生活以及成长的关系,明了如何才能学好语文……一开始,效果的确不明显:学生只是处在一种莫名的兴奋之中,有跃跃欲试之态,似乎没有实质的收获。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导言课的好处往往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发酵,愈久愈显。我高一高二曾经教过的2006级王同学,在2009年高考前夕,特地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其中就谈到高中语文开场课的作用:当时觉得很长时间不上新课,有些着急,现在想来,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开始了,语文学科作为高考最后三门压轴考的科目之一,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语文是一门特殊学科:除了作为考试学科,在最后能为考生挣分之外,它更是一门基础学科和高考绝大部分考生的母语,所以语文学科还有更多关乎学生学生精神成长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要义需要我们去开掘。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老师应当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的要求。

【目的意义】

1、 搭起高中语文学习框架,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该学科与学生生活及其成长等方面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点拨学习语文之道,激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生活,好好读书,养成读书思考写作等习惯;

3、 指导学生选择读什么书以及基本的读书方法:泛读,精读;指导学生做摘记,写观(读)后感。

【总体设计】

(一)语文是一门什么学科?

1、语文学科三个关键词:语言,文学,文化

2、与初中语文对接——形象地阐释语文三层面含义:

(1)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

(二)语文与我们何干?

1、培养我们沟通的能力;

2、对我们进行真善美的熏染;

3、引导我们了解人、理解人、认同人、尊重人——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等),好好做人,便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群体、社会和世界。

(三)如何学好语文?

1、好好生活,丰富人生的经历和情感;

2、好好读书——广义的读书

(1)“读书这么好的事儿”——由《打赌》引出读书之妙;

(2)读好书:优化吸收——“人就是他自己所吃的东西”;今天你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未来成为什么——读书的选择:读经典)

(四)暑期作业交流:

1、学生指定书目读书——交流

2、读书摘记点评指导——读书笔记指导

张新颖《读书这么好的事》;(英国)斯迈尔斯《自己拯救自己》。

《国王的演讲》,《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三个傻瓜》。

《读者》;《南方周末》。《开讲啦》;《文明之旅》;百家讲坛。

3、电影观后感、读后感写作:

题目要求:正标题,副标题

内容要求:选择电影或者书籍杂志电视节目中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由此及彼,联想古今中外其他相关人物故事或者事件结合感点分析,并谈谈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五)汉语言的魅力与危机

1、母语的作用;

2、汉语的尴尬处境;

3、我们的语言、文化责任(邓海南《如果优美的文字离我们而去》)。

【第1、2课时】语文是一门什么学科?

一、 猜谜语:不是蜜,但几乎可以黏住所有东西。——语言。

二、 语文的含义:

语言=语文吗?

1、 语文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口头语言为语,书面语言为文,语言实则指的是语言;

其他理解:“语”是语言,“文”是文学,是文化。

总括起来,“语文”有三个层面的含义:语言,文学,文化。语言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文学和文化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梁启超:对于国民来说,最重要的是文从字顺。

语言学习的要求——写对笔顺和字形,读准字音,明确意思,能够规范自然地运用。理解别人的语言,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在的想法。

(2)文学——语言的艺术,传递真善美;离实际生活较远,离心灵很近,“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高晓声《摆渡》以小说形式阐释作家的特点: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王小波说:人不能只满足于现实的世界,还需要一个精神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颁奖原则:授予在文学领域中创造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

文学学习的要求——善于解读文学作品,理解、领略、鉴赏和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高下,形成自己的真假善恶美丑观。

(3)文化——含义最复杂,大英百科全书有一百多种解释,但内核与人有关,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说起文化,人们想到的往往只是传统文化,或者是语文课上要学生记忆的文化常识,其实文化的含义要深得多、广得多。其核心要义,是个人与他人(包括个体、群体、社会约定俗成等方面)的关系,在了解、尊重、认同、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为形成学生个体之“人”服务,为个体融入群体做准备。

文化学习的要求——读出文本中有关人尤其是群体人的信息,利用联想、移情等方式去体认,从而融己于人,融己于群。

三、 与小学、初中经典课文对接阐释语文三层面含义: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4、 整合分析文化现象:登楼文化——

2013年01月24日北方新报《中国古代的登楼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里,登楼抒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行为。极目远眺,逝水长天,拍遍栏杆,抚今追昔,佳作名篇水到渠成。

【第3课时】语文与我们何干?

一、 知识方面:规范语言的学习;能力方面:与外界沟通。

引入:

丙戌上元戏成五律一首

吴小如

世事日跷蹊,太牢狴犴栖,

舟沉遭破斧,鹤立愧群鸡。

人我同家父,存亡共品题。

洛滨思白傅,芳草正凄凄。

注解:“①某教授释‘享以太牢’谓居牢狱是一种享受。②某大学中文系教师释‘破釜沉舟’谓以破斧凿舟使之沉没。③某干部训话自谦云:‘本人鹤立鸡群,深感惭愧。’④近数十年来称他人父为‘家父’者日众。⑤某作家健在,誉之者谓其身后留有作品若干,又云近日将有新作问世。⑥洛阳白居易墓园有题字云‘芳草凄凄’,是以‘凄凄’为‘萋萋’也。”

某人发表《吏部文章二百年?》,批评欧阳修“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这两句诗“不通”,“读罢不觉有几分好笑”,文章说——“所谓翰林风月三千首,无非是指翰林学士所写的诗很多,而且其诗如同清风明月。此话不能成立是不言自明的。再不懂诗的人都知道,翰林学士所写的诗虽汗牛充栋,但能打动人心的几乎没有。而后一句‘吏部文章二百年’,则更为不通。这不仅与事实相去极远,更和吏部这个衙门特色有关。地球人都知道吏部是干吗的……吏部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只从吏部的职能看,也可以看出吏部的文字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公文,而且是充满权势旨意的公文。这样的公文不仅不会流传二百年,就是流传一两年都不太可能。”

可惜,这段文字除了暴露作者的无知与霸道而外,只能让人发笑。所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者,乃是借唐朝两位诗文名家来表达一种尊崇之情,前句指李白,后句指韩愈。“再不懂诗的人都知道”,并不是一写“翰林”就是指翰林院、一写“吏部”就是指“干部处”。欧阳修地下有知,看到有人如此糟蹋他的诗,恐怕也就如同在汴京街头遭遇上牛二,除了叹气而外,再也无可如何的。

1、语言意识:读准字音,丰富词汇,让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语言通畅。

试读试写:

(1)容易读错的字——

觊觎 jìyú、龃龉 jǔyǔ、囹圄 língyǔ、魍魉 wǎngliǎng、纨绔 wánkù、鳜鱼 guìyú、耄耋 màodié、饕餮 tāotiè、踟躇 chíchú、倥偬 kǒnɡzǒnɡ 、倥侗念kōngdòng、彳亍 chìchù、谄媚 chǎnmèi、佝偻 gōulóu

(2)容易写错的字——

“钥匙”、“寒暄”、“喷嚏”、鳞次栉比、洗漱、毕竟

(3)容易理解错的成语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别无长(zhang 去声)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

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

明日黄花 :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差强人意: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原来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处境困穷,诗就写得好。工:巧妙。

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

2、 理解沟通能力:懂别人的话;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

(1) 书面理解能力——阅读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口头表达能力——说话,演讲,表演等

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故事:请客吃饭但不会不会说话的主人——该来的不来;该走的不走;我说的不是你!

林肯的故事——

(3)书面表达能力——写作

爱莱娜•西苏: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写作像影子一样追随着生命,延伸着生命,倾听着生命,铭记着生命,写作是一个终人之一生一刻也不放弃对生命的观照的问题。

周国平:为了延续生活中的美好。

莫言:我在写作时 我就是皇帝。

老师谈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薛涌《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的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三分之二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的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察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这些事实摆在这里。语文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美国企业一年投入31亿美元训练职工的写作能力。

阅读的实质:吸收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吸收信息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通过写作和世界建立创造性的关系。

二、 文学——接受真善美的熏染:

陶行知说教育的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与文学有关的故事——

1、在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出手来向路人乞讨,而是在旁边立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然而,没有一个人投钱给这位老人。一位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看见这情景,上前去问老人的状况,然后用笔悄悄地在那块牌子那行字的前面添上:“春天到了,可是——”然后诗人就匆匆离去了。下午,过往的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2、斯大林在希特勒兵临城下的时候在莫斯科地铁站里演讲,他说道:“希特勒要消灭俄国,但不可能战胜俄国,因为他面临的是一个普希金的俄国,一个托尔斯泰的俄国,一个契诃夫的俄国。”——民族精神不是比谁的血更旺,比的是伟大传统的凝聚力。

3、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被纳粹长期包围,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没有电,没有蜡烛,周围一片黑暗,人们度日如年,一个少女在黑暗中默默回忆她曾经读过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一遍又一遍,正是这本书陪伴她度过了最恐怖、最死寂的岁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当周围一切都变得黑暗时,它可以在你心中点起一盏灯,照亮你的生活。

巴金去世,杨浦高级中学的橱窗设了专栏,标题是:他走了,那盏灯还亮着……

4、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是什么帮助美国人度过了最初的振荡期呢,是诗人奥登在半个世纪前写的诗歌。恐慌惊惧的民众以诗疗伤,走出了死亡灾难的阴影。原本是世界金融经贸核心枢纽的纽约,放眼所及随处是诗:商店橱窗、公共汽车站、华盛顿广场公园……罹难者相片旁,钉着一页页宛似白玫瑰的诗行……

5、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爆炸案,但是伦敦市民处变不惊,世人都惊异于伦敦人在大灾变面前表现出的坚忍和平静,殊不知,这正仰赖于平日里文学的滋养。伦敦人的反应不过是奥登的诗中场景的再现:从不会忘记/就算是可怕的殉难,也必顺其自然……船“平静向前”……

6、我们的中小学时代是在文革中懵懂混乱地度过的,就像一场梦,当我们醒来时,不知路在何方。这时候,一群年轻的诗人出现了,一个叫作顾城的一句短短的诗唤醒了我们,那句诗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首诗的题目是《一代人》,这是从黑夜中走来的饱尝苦难的一代人,然而这一代人不怨天尤人,不顾影自怜,而是以德报怨,开始自我拯救,用对光明的苦苦求索去抵御黑暗!

三、 文化层面:理解人(群),关注人(群),传承人群(人类)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价值观等。

关注“人”的意识,他人与我一体的意识,对于他人的感同身受,他人与自我的对接——龙应台《文化是什么》: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慧。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一书中,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崩溃原因的分析独辟蹊径,提出了有名的“文化比经济更重要”假说。他认为,“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的大变革。那就是丧失维持治安的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这尽管有些危言耸听,但其中表达的文化之于政治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却是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重视的。

【第四课时】写作:《书里也有乐趣》(2014年上海中考作文重写)

第二阶段:定向阅读,与课内经典文本对接和延伸

【指导选择】

爱读书的钱钟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读的,他说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有些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加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书都读。所以我建议选择经典阅读,即读那些经过了时间长河淘洗而沉淀下来的、感动和影响很多不同时代的人的书。

笔者有一次去听余秋雨的讲座,下面有一位学生问他,余老师,我不喜欢读经典怎么办?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余秋雨回答:你不可能不喜欢读经典,因为经典浩如烟海,你不喜欢读这一本,可以试着读那一本,总能找到你喜欢的。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呢?因为他们是穿越了悠远的时间和空间、经过无数代人选择的结果,你可以无视这本书,但你无法忽视这么长的时间、空间和一代又一代这么多的读者的选择……

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但是人的智慧并没有得到多少进化,而人性,古今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典能够激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曾经听龙应台演讲,她说,《国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单子知陈必亡——周朝的大臣单子到小国陈国访问,回来之后向定王作“国情分析”时说,陈国一定会灭亡。定王问他为什么。单子这个“外国使节”发现陈国的城市,天很亮了,道路还没有整理,不能行走……湖边上没造堤防……田里的稻谷露天堆积……路边没有行道树……看起来,陈国是一个城市管理系统完全失灵的地方。由此推断陈国必亡,这话没有多久就应验了。

龙应台说,这个故事距离今天足足三千年。三千年前的政治管理哲学,我怎么看都看不出它是个满布灰尘的老古董瓷器。白话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现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后。我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发现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现代的观念,太多的先进和丰富。

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还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自己共鸣或思考,改变自己的书。

张新颖教授说,我喜欢那些能够改变我原有想法的那些书。卡夫卡说,我们所需要的书就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承受利斧。说得中庸一点,那就是,要去读那些与我们现有的想法有那么一点差别的书。

【读书方法指导】

将经典与我们的生活对接法:现在有些同学读书之所以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太过功利,老是想着它和考试的关系,而不是和自己心灵共鸣的关系。如果你能够将所读之书与我们的生活对接起来,书也就会活起来——比如,你读到海明威引用的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时,想想当下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日本海地地震、海啸,核电站状况频出,继而带来的核辐射核危机……就会有一种古今接通、物我一体的顿悟……这样,鲁迅先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你也就能心领神会了。

解读文本的“入出法”:先进入文本,尽量还原文本,了解作者意图;再跳出文本,结合自身成长和当下社会与之有关的现状,将课文与我(们)对接,实现“我注六经”之效。

单元整合法: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按照文本内容编排设计为单元教学,有人与自然的,有读书的,有科学与艺术的,有金钱权力观的,有传统文化的,有历史人物的……古诗文学完之后,让学生写“经典,穿越千年的魅力”,让学生将古今打通,将古人与我合一,别有一番收获。

阅读写作结合法:将文本解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阅读可以深化,写作有凭借,二者相得益彰。写作可以是整篇成文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鉴赏类或者读后感式的小作文。

“知人论文”法:由文本的阅读进而“爱屋及乌”,或者是“顺藤摸瓜”,去了解作者及其时代,更进一步去了解其背后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拓展学生视野,给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阅读写作结合法:将文本解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阅读可以深化,写作有凭借,二者相得益彰。写作可以是整篇成文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鉴赏类或者读后感式的小作文。

拓展阅读法:由课本里面一篇课文的阅读,扩而大之为一类相关文章的阅读,这样由点及面,增强辐射面。

群体交流法:让学生自选专题,然后各自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然后摘录,写成阅读报告,做成PPT,然后在班级内交流,下面的同学可以提问,交流。

实地考察法:到上海的文化故地考察参观,实地感受“文化气场”。比如上鲁迅课文前后,带领学生到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多伦路文化街参观……

【重点:解读课内经典文本——走进文本,感知文本,鉴赏文本。】

鉴赏评论式阅读

• 《哈姆莱特》——高贵的犹豫者

• 名水•名楼•名诗文——自然与人文

• 《老王》——知识分子的悲悯之心和社会担承意识

• 贬官文学背后的人格之美——部分古诗文的文化解读

• 读后感式阅读——非看客培养模式

• 目标:重在对接文本与“我(们)”——感受文本,对接当下,写作延伸。

• 鲁迅小说中的国民劣根性和“我(我们)”的关系——自省意识

• 《再别康桥》和《蒹葭》,告别“伊人”——积极化解“内心不平静”

• 《〈宽容〉序言》——我的世界变大了

• 《老人与海》——当下“冰淇淋男孩”如何成为男子汉

• 《阿Q正传》——“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

【指定书目阅读,测试交流】

梁衡《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余秋雨文化散文系列《文化苦旅》等;房龙的《宽容》;龙应台《野火集》、《目送》;斯迈尔斯《自己拯救自己》;钱伯城主编的《新编古文观止》……

【部分读书抽查题 】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一、如果你向朋友推荐《人生哲思录》,你会怎么说?请写一段话。(20字以内)

二、《超越自己》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40字以内)

三、请你根据周国平先生的意思,解释下面的话,并联系自己的体会适当阐释。(以下每小题字数20以内)

1、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2、任何一部以过去为题材的作品,都是过去与当下的混合。

3、世界上没有青春文学,只有文学。

4、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5、林语堂:只有鲜鱼才可以清蒸。

四、请用周国平先生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

1、饱尝人间苦难的贝多芬唱起了欢乐颂。

2、美女写真照不是艺术,罗丹雕塑的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妓女则是伟大的艺术作品。

3、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4、我从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人的作品中学到的东西,绝不比从专门的哲学书中学到的少。

五、结合你所了解的古今人物或者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你对下面这些话的理解:

1、哲学和宗教是痛苦灵魂的收容所。

2、康德说,“人是目的”。

3、雪莱:诗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新世界的公民。

• 部分读书抽查题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六、这些话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1、掌握时间的原则应该是: 决定事情缓疾、轻重,以优先顺序来安排时间,免得该做的到头来没有做。以大的时间做大的事情,以小时间做小事,绝不将大时间打碎,用来处理琐事。以速度争取时间,将争取到的小时间,集中为较大的。如果可能,在同一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使时间多元化。

2、韩信少年时由市井流氓的胯下爬过是大勇的行为。

3、平凡人可能是你的贵人;你也可能作为别人的贵人!

4、聆听人讲话,是一门多大的学问!你要学着去尊重、去 容忍、去谅解。

5、灵感就像是我卧室窗外不断来访的小鸟,它们成群地来,是因为我放了喂食器 和谷子 。

【读写对接】写作:《读书这么好的事儿》(高一高二通信)

第三阶段 读书、写读书报告、交流

【读书摘记与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读的什么书?作者是谁?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写得如何(选择突出的几处鉴赏)?别人是怎么评论的?对你有什么启示?(感受)对于今天的时代有什么意义?和成长中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参考了那些文章和书籍?(不必面面俱到,择其一二重点展开亦可)

【课堂交流】

(1) 交流顺序在全班抽签决定,一节课4个同学,每个同学演讲8分钟,现场提问2分钟(现场提问由学生主动举手或者老师随意点),计10分钟;

(2) 每次交流有摄像一名,计时计分员2名,学生主持1至2名,可以报名,报名人数多则择优录用;2个以内直接用;主持人的职责:确定交流题目,写在黑板上;写串词。

(3) 每次交流由老师和学生同时打分,学生评委5名,一开始由老师指定,后来在交流高分中产生,再后来在获奖选手中抽签产生;

(4) 交流结束,汇总成绩,计入成绩册语文“读书“一项;另评选以下奖项:综合奖(90分以上者),单项奖之最佳读书报告、最佳演讲、最佳PPT、最佳提问、最佳主持。

有些同学选择的是古今世界名著——

葛许越《从浮士德到浮“世”德》

李佳倚《胡塞尼:追风筝的人》

谷依琪《戈尔丁:蝇王——一岛一世界》

杨颖杰《海底两万里——在未知世界探险》

程筱雅《生如夏花——走进泰戈尔》

贾凌云《佐贺的超级阿嬷》

李恺欣《看<基督山伯爵>》

胡悦《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王靖怡《日本治愈系列小说》

孙彦《小王子的旅程》

马晓宇《苏菲的世界》

鲁琛烨《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有些同学选择的是中国古今名著名篇——

卞晓蕾《读<世说新语>,品一场风度》

平措《<围城>之解》

施景元《说<红楼梦>》

蒋雯龙《<儒林外史>讽刺之妙》

周晶晶《为了活着而活着》

黎妍《仓央嘉措,遇上21世纪》

高袁香《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朱莹《三毛的流浪文学》

有些同学谈某些文化现象

刘晓燕《诗情飞扬话离别》

陈康令《千年论号》

郑新骏《科举制度催生的文人》

有些选择的是时下热门话题——

蒋正《演讲与口才》

金之一《完美是生活追求,不完美才是人生》

武凌《说教育》

……

原2班6班部分学生读书交流题目

金之一

巴金笔下的旧中国

不完美才是人生

陈婷婷

许我一个《红楼梦》

林苒昕

美 苑 散 步

胡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劳嘉馨

放下一切——去旅行

周晶晶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许馨云

《夏洛的网》

姚至怡

只要心中有爱,你就是天使

李佳倚

什么样的罪行,它值得原谅——《追风筝的人》

曹诗怡

契诃夫与莫泊桑写作异同

孙彦

寻求那份渐渐逝去的纯真——《小王子》

周旖菲

新选组,历史中日本名武士的人格魅力

李婉柔

从乡村少年到芭蕾巨星的传奇

姚丽凡

发现快乐——《心灵鸡汤》

李恺欣

《基督山伯爵》带给我的……

武凌

亦是亦非的中国教育

蒋雯龙

品析吴敬梓笔下的讽刺之妙

葛许越

从浮士德到浮“世”德

世界上最悲伤的花

戴永晟

我看《宽容》

陈孝良

永远的堂·吉诃德

黎妍

仓央嘉措,遇上21世纪

鲁琛烨

感动在天堂里飘荡——《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马晓宇

血的传承-读许三观卖血记

姜圣雯

红玫瑰白玫瑰

谷依琪

玻璃球游戏

马倩婷

偶遇

钱天慧

我们都是方枪枪

齐雯

水乃心之镜

沈少婷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晚交)

吴若冰

给你生命给我爱

赵志启

獒出精神

张俞慧

一花盛开一世界_一生相思为一人

卞晓蕾

读世说新语

高袁香

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陈欣

畅游山水

曹婷

偷影子的人

蒋正

演讲与口才能力

郭轶卿

草原上野性的呼唤

李传人

和父亲去旅行

贾凌云

快乐的真谛

奕佳

心中的酸葡萄

朱莹

三毛的流浪文学

潘正昊

悲惨世界—一部社会史诗

米一丰

村上春树《1Q84》

王子璐

心中月,掌中宝

【考核】

成绩册单独设读书交流一项,第一部分,指定书目阅读测试成绩;第二部分,课堂交流成绩。合在一起计分,写入成绩册·语文·读书。

【效果反馈】

教师之言:教学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坐在讲台下听学生在讲台上分享读书。

• 让老师、学生双重解放——与书有关的大师、同学都成了助教;

• 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精彩不断出现,重新发现了一些学生;

• 寂静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动静有致了;

• 教师以学生为师以及自我完善。

学生之言

• 一主持人说:站在讲台上向下俯视的感觉真好。

• 2003级学生罗伦:不得不说,这是另一种真实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

• 2011级学生曹婷:我很喜欢这种氛围。没有束缚,我们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别人讲的时候,我们会认真聆听,也会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我自己上去说的时候,会大方地说出自己的心得。我们脸上的表情变得多样化。我喜欢这种心与心的交流。

• 学生之言

2006届学生姚臻2007年9月7日来信摘录:我觉得新中的学生很有创造力,那时的专题阅读活动百花齐放,一个人能读透几本书真是很受益。一定要传承下去,而且还要全校三个年级进行交流。如果要再出一本集子的话,我的专业(编辑出版)也许有用武之地,愿意帮忙出力。

2014届武凌:在高中养成的读书习惯已经延续到了大学,乐此不疲。

2015届学生何姚超:读书交流是我高中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课题研究成果】

2014年高考语文成绩,名列闸北区第二,陆至慧语文最高分127创最高;

2014级学生作文汇总《书里也有乐趣》;

2014级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书信往来《读书这么好的事儿》;

大量学生的读书报告被选入校庆90周年文集《心中飞出的歌》;

2014届高三(3)班读书专题短片一部。

【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问题:

1、 阅读时间和过程无法监控;

2、 读书交流人人上台受时间的制约;

3、 读写一体化的实践不够系统;

4、 读书评价引入学生打分不够稳定。

今后设想:

1、 指定书目的选择和教师指导;

2、 学生交流前的个别指导;

3、 读写一体化系列设想和操作。

4、 阅读过程监控;

5、 阅读评价。

【结 语】

美国人吉姆•崔利斯在他的关于儿童朗读研究著作《朗读手册》一书扉页上,有这样几行诗:

•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笔者的改写:

你或许拥有傲视群雄的荣耀,

成绩、名次、奖状、奖金。

但你没有我幸运——

我有一群爱读书的学生。

——阅读的孩子,

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

【参考书目】

1、吉林省前郭县教师进修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金春兰《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研究》

2、河南清丰县仙庄镇小学语文《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3、陆国安、范虹《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研究》

4、《接受美学译文集》(三联书店,刘小枫编译)

5、薛涌《北大批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6、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7、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8、王富仁等《名作导读》(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9、程学兰《中外文学名作导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