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史地组 >正文
运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核心素养”作为当今国际界教育界的潮流,勾勒了未来新人的形象: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本人简单理解,人格品质是指: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能够健康生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担当;关键能力是指实践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本文重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所赞扬的好课应该是:本节课设计的思路很有条理,设计的每个环节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音乐,绘图等帮助学生掌握和消化本节课的知识点,老师高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了最有效的记忆。但是所谓这样的好课,实际上还是在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单向的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孤独地实现知识点的记忆,老师积极主动、热情似火,学生却消极被动。经常会出现老师自我感觉教的很好,而学生却感觉在履行单调而连续的苦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所涉及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即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知识构建”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两方面进行调整。
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学习方式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核心素养中有两大超级素养,一是创新能力,体现智慧的脑;一为合作能力,体现柔韧的心。教学方式中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主要对应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主要对应的是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学习方式中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直接对应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直接对应合作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落实到教与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才算真正落实到位。如果教师用强迫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冷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柔韧的心、那么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最终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都倍感痛苦。
今年是我从教生涯的第11个年头,过去的十年我一直都是按照传统的“优秀”的教师在要求自己,认真备课,做好课件,写好教案,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几乎就是按照我的预想,没有任何差错的进行着,学生的反应,课堂的节奏等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没有一点意外,我的每节课的课堂容量几乎能够完美的控制在36到39分钟之间,所以我几乎没有拖堂过。十年内,带过的三届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区统考成绩也几乎都在预想之中的位置,似乎没有出过差错。可是,十年之后,当我静下心来思考,我作为一名教师,或是一名教育者,我除了通过灌输知识让学生考了一个不错的高考分数,为他们上一所大学贡献了一点微薄的力量之外,我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培养了他们哪些品质和关键能力呢?我很难从我的教学中获得答案。有一天,17届毕业的学生,六月份在他的朋友圈中这样描写了一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的话:“考试过后唯一需要剩下的是知识和能力”。这个学生非常佩服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因为这位老师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要试着向这位老师学习,学着她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后来我就开始关注什么是学生的能力,原来教育部2014年4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中就已经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渐渐地我发现各种教学或教学研究场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语言频频出现。
这半年来,我的教案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教案注重写教学设计,如今的教案更偏向写教学反思(见文档“生物学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教学措施-于传梅”);我的课件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课件服务于老师,课件内容来源于教材,可以代替板书,现在的课件服务于学生,课件内容大多来源于教材以外,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我的课堂也悄悄地在发生变化,以前的课堂,主要是我问学生回答,现在的课堂,已经出现学生问,我在回答,以前的课堂比较单一,我讲授,学生听记,现在的课堂学生可以尝试自导自演或者他们讲解,我来观赏和评价。正当我在尝试这样的教学时,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节徐清明校长的一节化学课,看着她写的教案,一个“翻转课堂”的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探究者,提问者,老师就是一个辅助者。这样的教学理念不正是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吗?而我这半年来的教学探索似乎也不谋而合的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
这两天我正在阅读华师大钟启泉教授的著作《课堂研究》一书,这本书中也提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书中写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即从“教堂”(灌输中心课堂)转向“学堂”(对话中心课堂)。书中强调学习的行为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和概念的消极行为,而是知识与概念的再构建,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是意义的构建,是领悟的生成,是一种经验的能动再造。老师在学生与教材相遇过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课题。半年来我在努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教材相遇的过程中,我扮演过引领者,我扮演过合作者,也扮演过评价者。最近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生物体内微战争(见视频“人体内的战争” 和“免疫的课本剧和视频”),我就是一个旁观者。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我就是一个评价者(见文件“生长素的探究课”),在探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活动中,我又是一个合作者。
不同的课题,老师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翻转课堂”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它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课堂是在向传统课堂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向应试教育挑战。当下我们该如何取舍?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我想如果要实行“课堂翻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信任。
就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习惯了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习惯老师讲,学生做笔记,然后理解背诵,解题。我们老师也习惯于这样的无风险的教学方法,包括我自己。如果进行翻转课堂,就会非常害怕,也许会害怕冷场,问题交给学生,学生什么都讨论不出来;也许会害怕失控,有的时候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根本就没有按照我们想的那样讨论出预想的结果,天马行空乱说一通。也有可能会害怕,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我们自己都无法解答的问题等等。所以既然想翻转课堂,就一定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讲解。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调控课堂。
二 合理
翻转课堂只是倡导学生是主导者,老师是辅助者,并不是整节课完全交给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要进行整理分类,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知识,学生可以采用学习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比如细胞器的结构,DNA结构模型搭建和介绍),有的内容可以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比如光合作用的历史,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等),有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比如细胞识别与免疫)等等。所以合理的方法才能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 扎实
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就可能会提出很多超出教材内容的问题,这对我们老师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即使是传统课堂中,学生比较活跃的话,学生也会不时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所以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吃透教材的内容,夯实自己的本体知识,还要关注相关的最新的一些学术研究。我们只有具备扎实的本体知识,又不断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应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2014年的教学改革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学会学习,合作探究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备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记忆。改革后的试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等级考考卷中,对死的知识点的记忆考察甚少,对素材的分析,推理,和语言的表达要求很高。如果我们平时只是一味地传授,而不让学生主动的分析,推理和表达,这不就和当前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了吗?
当然,我对教学改革的理解和贯彻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我会努力向其他教学改革的资深教师学习,争取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合理地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方案是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翻转课堂”拥有三个前提条件:1教学观念的翻转。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习者中心”的理念。2学案的设计重心在于高阶认知能力的形成。也就是以低阶认知能力为基础,一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为目的。因此,高阶认知能力是建立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了再课时的分配上,尽可能留给“高阶思维”充足的时间,有些低阶知识点的讲解被事先制成“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前视听和观看,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开展活跃的“集体高阶思维”,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3教学视频并非由教师单枪匹马制作,可以由专业的老师组成团队,一起制作。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满足了,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才可能实现,否则都是纸上谈兵,蜻蜓点水。接下来我们生物组的具体实施的举措是:
第一步,统计整理教材中低阶的知识点,集体讨论,最后筛选出来。
第二步,针对低阶的知识点,制作讲解视频。部分视频已经录制(见“新中微课”)。
第三步,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第四步,不断地反思,总结。最后呈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