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合一,找回失落的真“我”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曾说“写作是像摄影子一样追逐着生命,延长着生命,记录着生命。写作是终人之一生也不能改变的对生命的观照。”显然,要想完成一部好作品,作家往往会把“我”的思想、情感,灵魂熔铸于其中,从而折射出“我”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可以说,“我”是作品的灵魂。
那么,现在高中生的写作现状又如何呢?不妨先来看看学生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他们对于作文的恐惧由此可见。要知道作文是学生灵气、情感和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应该说,一篇文章的写就,这其中往往包含着学生的真情、真心,真我。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看到写作文就头疼,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不是“有话要说”而是“无话可说”。而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我们读到的作文要么言语干瘪,缺乏真情的真实闪耀;要么胡编乱造,满纸荒唐言;要么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要么观点高度地统一,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一个模式,一个套路。缺乏真情、真“我”的脉动。“我”被丢在了作文之外。
第28届上海市作文竞赛已落下帷幕,然而评委们却普遍反映,学生作文中“假”、“空”现象不在少数。的确,反观学生们的作文,似乎不讲几句“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就缺少“分量”;没有“古希腊哲学家”、“古罗马哲人”就没有“腔调”。更有甚者,不惜杜撰“名人名言”、“亲人过世的故事”来骗取老师的高分。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呀!要知道,所谓的“分量”、“腔调”恰恰是个误区,文章一旦丢失了真“我”、真情,那么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
如果听任上述现象演变下去,那么作文的绿洲将会变成一片荒漠,真情的种子永远也发不了芽。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真“我”的世界呢?针对目前高中学生的这种写作现状,结合平时的作文批阅情况,我以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找寻写作兴奋点,打造真情写作的基础
要找回失落的真”我”,首先必须根治“恐写症”,让学生由怕写到要写。因此找寻学生的写作兴奋点,产生写作上的第一推动力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爆发出创作的火花,打造真情写作的基础呢?
教学上的实践告诉我,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作文指导往往使学生觉得沉闷。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引领学生去共同探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掀起“头脑风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曾掀起不小的波澜。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我适时地抓住了这个热点,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没想到学生的“话匣子”一旦打开之后,思维也被激活了,一篇篇富有个性,带着自我见解的文章就产生了。前一阵,作家孔明珠在我校有个报告会,在亲临现场,和原本感觉遥远的作家 “亲密接触”之后,学生余兴未尽,回来后又就少年作家、偏才等问题进行了一节课的交流讨论,下去后,不少学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可见,言为心声,只要找到了写作兴奋点,就能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真情火花。
改变作文评价方式,建立真情写作的平台
作文要抒真情,凸显真“我”,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从而建立真情写作的平台。调查中发现,在不少学生的写作历程中,有人从未受过一次表扬。所以我在评阅中采用激励策略,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而非传统的“挑肥拣瘦”,让学生毫无自信可言。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作文优势,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才能自发地改变他们自我的写作形象。同时我还发动学生互写评语,在生生互动中获得对自我写作形象的进一步认可。
另外,尽量模糊分数。要知道,一个老师随手打的不及格分数可能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写作上的畏首畏尾。所以,我在给学生的作文打分时,一般只分A、A-、B三档。如果遇到实在差的作文,暂时不打分,随后对他进行面批,指导修改。
总之,对学生作文绝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借助评阅方式的改变,及时为他们的情感抒发创造条件,开掘出他们情感和智慧的潜力,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来。而作文展览、习作结集、校报刊发的方式则是对他们写作成果的进一步认可。
发掘生活,引入真情写作的活源
倡导学生抒真情,文中有“我”,文“我”合一,就必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哪里?言之有物,物在哪里?答曰:在生活中。如果说学生对生活中的冬去春来,人世沧桑,不再感怀,不再有那悲天悯人、热血沸腾的豪情,那么作文中怎么还能有真情的自然流露呢?所以,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让学生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是消除作文缺失真我的重要的决定性步骤。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又是抒真情,说真话的有力支撑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而指导学生发掘生活,我主张要做到以下几点:用心、细心、多角度。只要学生注重发掘生活,对周围的一切就不是“局外人”,而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了,那么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也就不会“无从下笔 ”了。再让他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也不干了。
一次乌镇之行,《梦里水乡》让我留连;“东方绿洲”之游,《放飞心情》让我雀跃,参观浦东国际机场,《飞翔的心》更让我神往。看着一篇篇有着真实生活体验的文章,一个个鲜活跳动的“我”,我的欣喜溢于言表。
改善写作环境,创设真情写作的空间
要写出真情,有真“我”的凸显,就应该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主动环境中去写作。但现在却是“我命题,你作文”。学生往往成了被动的写作机器。明摆着已厌倦的话题,却偏要说,硬要写,这种被动的写作程式,其实,有意无意地否认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压抑着学生的真情融入。所以,我常让学生自己设计作文题目,从中挑出满意的进行写作。有学生课后专门对我说,第一次发现写作文也可以这么主动、这么自由、这么舒展。
另外我鼓励学生写随笔。随笔,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远离作假,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在随笔中,我发现学生的思想是袒露的,情感是真纯的。并且,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浸透于字里行间的是我的心路历程,是一个个鲜活跳动的“我”。有学生甚至爱上了写随笔,认为只要翻开墨香四溢的“随笔”,手握一支富有生命活力的真情笔,刷刷地喷涌出融入自我真情的文字,那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更有学生珍藏着自己亲自命名的随笔本,作为高中时代的美好回忆。
可见,一旦环境宽松了,学生就容易动真情,文中就会有真“我”。
更新观念,走进真情写作的世界
真“我”的凸显,还必须仰赖观念的更新。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作文的动机主要是为升学和完成老师的作业,要分数。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必须是迎合老师或阅卷者的口味,在老师既定的作文模式中去写作。这样的作文往往已变了味,它不再是个人思想的阐发,不再是个体独特经验的倾诉,更谈不上真实的情感。有学生曾这样说“作文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生怕作文大打折扣”。学生把作文当作“身外之物”,甚至认为,只要给分数,你想看什么,我就写什么, “我”被排斥于作文之外。为追求作文的应试需要,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被迫按应试需要去“填充”,文中哪有“我”的影子呀,与时代一起跳动的往往不是“我”的脉搏,而是“大家”的脉搏。
要知道,作文的过程是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迷茫,有矛盾,甚至有可能有不正确的思想。但是不能因为不正确就不让他说,或者逼他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进步的冠冕堂皇的话。文字的健康是可以作假的,当这种作假已成为一种习惯时,当我们的学生说着训练有素的瞎话都丝毫不觉得脸红时,文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为它既不是个人的表白,又不是“真我”的表露。
写作是一种能力,一门艺术。如果象上面所说的学生是戴着“镣铐”在写,那是没有真“我”个性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他们善于求新求异的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也常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前不久关于快乐的讨论,我曾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却激起了反响。48个学生后来写出了48种对快乐的理解。如:“痛并快乐着,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快乐是是一种互动,是心与心之间迸出的火花。”“快乐不仅是感性的产物,更是理性的结果。”“助人乃快乐之本。”“快乐——痛苦的挡箭牌”“真情——快乐的源泉。”“速食文化下的速食快乐不是真快乐”……只有“我”回归到了文,文才会有真“我”风采。

总之,作文呼唤真“我”,唯有浓烈的真“我”个性色彩,才能使文章有风格,有特色。“人融入了文,文高扬着人,达到了人文合一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会使学生得到一种快慰与满足。写作是一种最高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写作个体的真性情。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出文字的真情色彩。
不要再让“我”丢失了,找回作文的灵魂——真“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