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2014至2017年,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试水之年。高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众人的神经。于老师而言,则牵涉到教学的战略和战术调整。语文学科,虽然整体变化不大,但也是“动一发而牵全身”。
新一轮高考,上海语文“新”在哪里
在新高考即将到来的前半年,即2016年12月1日,我和陆琼老师一起去五爱中学,参加了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说明会。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主讲人主要谈了这样几点:
【默写题】作为“积累和应用”单独提出来,放到最前面作为第一大题。分值由原来的6分变为10分,分成两部分:5分填空;5分选择题。
前面5分:3分+2分.
3分:写古诗文上下句(包括作者和题目),2分:古诗文情景式填空。
5分选择题提供情境,让学生选择最合适得体的语言表达(有现代文)。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变化比较明显的似乎是这一题:主要体现在分值的变化、选项的变化上、考试范围的变化等方面。
以下是我个人查阅、汇总资料后,用图表形式对照之后得出的结论:

高考语文上海卷默写题变化情况汇总
年份 分值 选项 范围 变化
2001 无 无(给出11句名句分类) 古文(以《论语》为主)
2002 2 3选2 以初中古诗文为主 从无到有,从课内到课外
2003 2 3选2 以诗歌为主:1初中课内,1高中课内,1课外
2004 4 5选4 初中少,高中多,课外少 增加了2分,高中课文增加
2005 4 6选4 选项增加,难度降低
2006 5 7选5 选项再增加,难度降低,考察面扩大
2007 5 8选5 4句高中,4句课外 选项再增加,课外增加,难度增加
2008至2015年 6 8选6 初中、高中、课外不等 增加了1分,选项增加,难度减少
2016 6 9选6 初中1,高中5,课外3 选项增加,难度减少


考试院会议的第二天就看到了这样的微信:《2017届高考语文送分题没了!》
传统的默写题遭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缺乏区分度,失去选拔性考试的意义;第二,死记硬背,失去古诗词背诵的语用功能。
以前的默写题:
水不在深,____________.(《陋室铭》)
改革后的题目: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想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中类似变化
一、积累和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2) ,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 ··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吴哥、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吴哥、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哥、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哥、白茅山歌;
2016年上海高考同类题目: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__________。(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__________。(《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分析】
与考试院主讲说的一致。与之前比较,2017年的这一题:分值增加,题型多样,内容和范围扩大——整体上难度增加。
我个人觉得除了增加难度、拉开分数的显性变化外,主要是理念不同了:原来主要注重积累,现在增加了运用语言的考核;考察古诗文时更注重整体理解,考察在活的语境中灵活得体使用活的语言的能力。即更重视语言的实践性特点。

考试院主讲还说了其他两点:
【现代文】文体多样化,可能由单一文本到多重文本(文字文本、图表文本等)。
这在以前已经出现过:2004年第一篇现代文,关于世界报业协会年度报告的那篇文章,2015年第一篇现代文《地图与理论模型》,已经出现过图表文本了。这次更明确了。但2017年秋考没出现。2018年春考出现了。

【作文】分值还是70分(之前有人建议改为60分)。
上海卷作文分值的变化:
1999年,上海作文分为两部分:20小作文《开考时刻》+50大作文《回声的启示》;
2000年,分值增加到70分,那一年的题目是“为2010年的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证”。之后作文分值一直维持在70分。
【总体分析:语文高考的难度加大。这可能是语文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

再看看最新高考语文动态:
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部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____________。(柳永《___________》)
(3)王维《终南山》中描写山中云气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调皮贪玩,成绩严重滑坡,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下面是在某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A.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
B.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C.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澈。
D.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多重文本):

4.分析第③段环形图在文中的作用。

6. 第⑥段谈到了悲剧的教育作用,请以《红楼梦》《窦娥冤》《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部作品中的任一作品为例,对悲剧如何发挥教育作用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12.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律诗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
13.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沉郁顿挫 B.刚健豪迈 C.平淡自然 D.遒劲高古
14.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5分)

三 写作 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分析】默写延续了2017年秋季高考;现代文增加了图表文本;诗歌文学常识难度加大;作文延续思辨类材料作文。
很明显的趋势:整体难度加大。
语文教学应对策略和措施
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现在反复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图

语言建构与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其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既是起点和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
古诗文教学
注重作者、题目与诗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与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及其时代:由诗(文)及人及时代背景,知人品诗论世。将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菜”。
以高三年级教材中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案例展开分析。
上《归去来兮辞》,学生这样概括陶渊明的形象:“悠然自得”、“恬静从容”……还有“壮志未酬”、“抑郁不平”这样心境截然相反的说法。
给出龚自珍和鲁迅先生对陶渊明的评价,老师略作解释,请他们结合起来思考。
龚自珍: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鲁迅:
(陶渊明)除了“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
——陶渊明的诗,既有平淡冲和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随后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归去来兮辞》具体品读,看看这首诗的心情到底偏向“平淡冲和”,还是“金刚怒目”。
班级很快形成了两个阵营:“平淡冲和”说;“金刚怒目”说。后者明显占上风。
这样,一篇通常被解读为陶渊明典型的归隐田园之乐的作品,被师生一起解读成了作者理想破灭之后,无奈、愤激、不甘,继而全身、安命、顺天之作。

“满篇金刚怒目”,何以见得?
先看文字层面呈现的意思。
题目《归去来兮辞》,“来、兮”是语气词,无义,题目的意思是“回去吧”,自言自语,有情绪:赌气似的,决裂似的。
开篇,连续用反问句,愤激之情可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虽然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但是反问的语气是陶渊明的。
接下来“悟已往之不谏”几句,把自己的官场生活用“迷途”“昨非”全部否定了。这里面有作者对官场的失望与唾弃。
“舟遥遥以轻飏……”,似乎心情不错,那是因为他归心似箭,离家越来越近。这时候越喜不自胜,越是表明他对官场鄙弃的立场。感觉他有一种逃也似离开的快慰。
终于回家了!“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写作者归家时的欣喜、松弛、散淡、享受,似乎很“静穆”。但这里暗含着和官场的对比。“松、菊”意象的出现,“三径”典故的运用,作者的高洁自清立现。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为何如此决绝?从后文“悦亲戚之情话”看,作者要息交绝游的,很明显是官场中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里的“世”也是如此。这里,又一次欲罢不能忘官场,再用一个反问句,是自我宽解,还是牢骚呢?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派学生似乎在这里达成了一致:春天到了,作者沉醉其中,很明显有冲和平淡之“静穆”。但接下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又不平静了:作者并没有沉醉于自然山水中去享受,而是由物及人地慨叹自己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壮志更难酬。
这种不平静的情绪,在结尾段似乎总爆发了:又是一串问句兼感叹句:“寓形宇内复几时?……乐夫天命复奚疑!”
有同学说,最后一段恰恰表明诗人已经悟透人生,决定顺天应命,享受田园生活。是一种洒脱的姿态。
不否认这种倾向,但是,“孤往”、“舒啸”“聊”“复奚疑”这些词句不能忽视啊:作者的孤独,郁闷,傲岸,不甘,无奈,怀疑,犹豫,和那些问句感叹句联合在一起,读起来试试,会是一种什么情绪呢?
全诗从题目,到开篇思归盼归,到归家、归田之后,一直使作者耿耿于怀的,是官场魅影啊!
既然为官和辞官都是作者自身选择的结果,他为什么如此无法释怀呢?到底还有哪些隐情呢?
很明显,以上单从文字表面的意思进行理解还不够,需要学生对诗文和作者及其时代进一步理解建构。

要真正进入文本和作者,还要看言外之意。参照作者心理层面和社会语境层面。
于是布置查阅课外资料:陶渊明其人;陶渊明其时。
课外资源的引入,使文本的理解和建构别有洞天。

陶渊明其人。
原来,陶渊明不是天生的“田园诗人”,而是“自幼修习儒家经典……有猛志,不同流俗”。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父亲都官至太守。他8岁丧父,家道衰微。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名士,家里藏书多。陶渊明读《老子》《庄子》,也学儒家的经典,培养出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
原来,陶渊明并非那么头脑简单,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决然辞官归隐……而是:五仕五辞归!
第一次: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他29岁,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公年龄有63和76两说。本文采用颜延之《靖节征士诔》等文中“春秋六十三”说。)
第二次: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他34岁,加入桓玄幕。三年之后,其母去世,奔丧归家。
第三次:念及“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到刘裕的部下做了参军。不到一年便辞去。
第四次:义熙元年(405),他41岁,改任刘敬宣的参军。后来刘敬宣离职,他“心惮远役”,去职还乡。
第五次:义熙元年(405),他41岁,又因家贫,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深愧平生之志”,以程氏妹丧,到武昌奔丧为由最终辞官归隐。赋《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其时。
原来,陶渊明这么纯粹一个人,生活在那么混乱污浊的时代!纠缠于那么复杂险恶的“人际圈”!
司马氏弑君篡位建立西晋,其后代纷纷效法,引发宗室“八王之乱”,接着是“五胡乱华”,“十室九空”。北方完全沦陷,“衣冠南渡”,建都建康,是为东晋。
东晋开国以后,战乱、叛乱依然不断:孙恩、卢循起义;桓玄篡晋自立;刘裕平定桓玄,废晋帝自立,改国号为刘宋……就是陶渊明生活的朝代。
陶渊明活了63岁,经历了三个朝代、上十个皇帝易位,目击了由晋到宋的改朝换代,见惯了杀伐征战、篡位弑夺的乱象。
一个胸怀“大济苍生”之志的人,生活在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悲剧注定要发生。陶渊明,或为生计,或为理想,“误落尘网”,不幸卷入了复杂得很难抽身的官场政治。
看看陶渊明的第二、三、四次出仕:入桓玄军幕,入刘裕幕任镇军参军,入刘敬宣幕任建威参军。桓玄,凭借门第贵显特别是父亲桓温的名望,篡晋自立。刘裕,曾效力于桓玄,后来又征讨桓玄,自己又废晋帝自立。刘敬宣,与刘裕有交情,和桓玄有深仇大恨。
陶渊明偏向桓玄,缘于其曾祖父陶侃和桓玄父亲桓温的世交。但桓玄被刘裕打败了,刘裕成了新的皇帝。刘裕能放过曾经效力于乱臣贼子桓玄手下的陶渊明吗?
陶渊明怎么办?只能采取迂回战术,麻痹刘裕——
在序中他说为贫而仕,就是掩人耳目,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又通过第四次出仕为刘敬宣担任参军,向刘裕示好,拉近距离;第五次再当一个小小的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以后,就借故彻底辞官归隐。从此以后,虽然朝廷屡有征召,他再也不肯出仕。这样又拉开了他与刘裕的距离,从而使自己从容淡出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原来,萧统《陶渊明传》所写“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还可以这样理解:束带面见上级长官,在晋宋时代是通例,陶渊明因为不能忍受这个而辞官归隐,其实就是借题发挥而已。
——原来,陶渊明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尽管“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依然坚守松菊般高尚的节操,完全颠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生存没有保障的前提下,直接追求最高层级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是:迫于晋宋时期动荡混乱的政治背景,恰恰是先满足最低层级的需要:生存和安全。
袁行霈先生说:“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它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
看来这篇《归去来兮辞》里,还有许多需要解码和建构的东西。
包括隐士这一形象,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韬脱俗、仙风道骨,毅然决然、与世隔绝。隐士们更多的是因为时遇和命运背谬,在遍尝人间烟火、食尽酸甜苦辣之后的妥协隐忍变通……
田园诗人的平淡冲和,不只是因为田园自然有美景,而是历经污浊之后见澄明,见惯混乱之后惜宁静。范子烨说: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政治阅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永远不会超越政治,一个没有政治情怀的人也永远不会有回归田园的梦想。
依人之常情,真正能做到脱身官场、回归田园而浑身静穆的人,至少需要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志在自然、本性如此;年事已高、无欲无求;家境殷实、衣食无忧;不走寻常路,依然可以一展抱负。
对陶渊明而言,除了 “性本爱丘山”之外,其他几乎全都不成立:他那时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家贫无生生所资,父亲早故,母亲离世,他的五个儿子嗷嗷待哺;他的田园诗,在当时根本没有得到认可(到梁昭明太子萧统才开始推崇),当时更不可能以诗歌创作作为家里的经济来源。
因此《归去来兮辞》,是作者理想破灭之后,无奈、愤激、不甘,全身、安命、顺天之作。陶渊明是一个外松内紧的矛盾的复杂混合体。

为什么还有一些学生持“平淡冲和”说呢?这恰恰体现了陶诗“不失温柔敦厚”的一面。
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用于指儒家的传统诗教。孔颖达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只剩一味醇朴。”
我们从语言表达技巧透露的言外之意,来看陶公是如何“不指切事情”,敦厚淳朴、怨而不怒的。
序言设计的技巧:出仕理由:“余家贫……”言外之意:我出来做官不是因为我有理想,而是为家人生计考虑。这样可以麻痹刘裕集团,我起初入桓玄幕府也是因为这个,不是有意助纣为虐;我后来加入你和刘敬宣团队,对你们也没什么威胁……再交待辞官理由:“质性自然”加上奔丧心切。言外之意:我辞官并非对官场、对你们心怀不满。
文中虽然反问句很多,但更多是自言自语、自我宽慰式:“奚惆怅而独悲”,自己劝慰自己不要惆怅悲伤了,是自己“心为形役”的结果。——不怨天尤人,似自怨自艾。
作者习惯性语言表达的特点:“云,鸟”等意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班上讨论时,这两句归向“静穆”还是“金刚怒目”,争论最激烈。
在陶渊明笔下,“云,鸟”出现频率极高。为什么陶公如此爱云爱鸟呢?
叶嘉莹解读“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只有天上那一朵孤独的云,它真正是无所依靠的,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没有一个维系的所在,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的,感觉写得最好的就是陶渊明这两句。
“鸟”在陶诗中是多义的:鸟有归宿的,以此反衬自己无“家”可归,或者象征他归隐田园;鸟可以自由自在飞翔,隐喻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有的)鸟觅食有度,不争逐,自比自己无欲无求……
这里,作者以云、鸟写自由悠游,也写孤独疲累。借物写己,情感还是强烈的,但手法含蓄是含蓄的。
虚与实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果如此,田园景物的美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是为抒发时不我待铺垫的。借物写己,无害又含蓄。

——不失温柔敦厚,归结起来,就是说“不”的技巧,资中筠分析“无韵之离骚”即如此:作者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其抑郁愤激之情表现得不显山不露水。

了解了这些文字内外的玄机,再回头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辞官归隐,看似洒脱,其实心事重重、步履沉重;中国第一个田园诗人,看似恬淡冲和,其实“心有千千结”。那个嗜酒如命,写过20首《饮酒》诗和13首《读<山海经>》的人,那个由“渊明”、“元亮”而“潜”的人,并不是王维所讥讽的“忘大守小”,不识时务,的确是有很多难言之隐啊!
鲁迅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这种伟大,笔者以为是基于人性复杂而真实的伟大,可能不是诗人的伟大,而是“人”的伟大。

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逻辑,引导他们和自己一起,由文字的言内之意,到言外之意;由诗文内容,而作者,而时代;由表及里,由点到线、到面、到体——在一个立体的语言场中,进入文字、进入文本、进入作者情感深处。以此为路径实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建构。让学生每一次的文本阅读都成为进入他人和公共语言,同时拓展一些个人内部言语图式的机会,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现代文教学:内涵与外延——读写结合
以向内和向外两种方向,收放自如地开展现代文教学:不断向内挖掘,深入解读中外现代文经典作品的核心内涵;再不断向外开掘,延伸阅读和拓展,将其与写作结合起来。
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为例。
第一步:向内挖掘——哈姆雷特为何犹豫不决
经典台词翻译: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1) 生存还是毁灭;2)活着还是死去(亡);3)做还是不做;4)究竟是还是不是; 5)为父报仇还是就此作罢; 6)卫护真理,还是忍气吞声、卑贱地活着……

哈姆雷特为何要犹豫?
从人物对白来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毁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生存),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思考的出发点)?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生存难),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死亦难:生者尚可以选择死,但死者却永远不可能再选择生)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对社会、人生、自我、善恶、正义与腐败、美好与丑恶等的思考)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想和做不是一回事)。
拓展开来看:
1、 是一种选择,——艰难的选择——生死之选;
2、 生死之选意味着有人要死,而人是什么呢?能轻易死吗?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哈姆雷特强调智慧和理性。所以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3、 杀死叔父,自立为王,似乎名正言顺;
但是:自己这样做就正义吗?以恶制恶对吗?杀死叔父对得起自己的母亲吗?
叔父毒死父王不正义,父王为王本身是正义的吗?
他从神学教义和封建荣誉观点出发,企图将复仇的行动合法化,认为做做这件事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要获得民众的认可和理解。
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4、 杀死叔父,意味着自己要做王,但是使命与能力的不相称,你能担保能做得比叔父还好吗?
5、 他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在德国人文主义新文化中心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6、 客观原因:外界罪恶势力过于强大;主观原因: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
7、 基督教禁止自杀和杀人。
为什么说哈姆雷特的犹豫是高贵的犹豫?
1、 思考超越了为父报仇,转而升格为人生价值的思考,是理性的行为;
2、 意识到人生的苦难和死后良心的不安(正义未伸张,理想未实现);
3、 自我怀疑与否定;
4、 哈姆莱特所演出的,是一出高于社会平均道德水平的理想破灭的悲剧。哈姆莱特除去得不到理解的痛苦之外,还不断地用自我的剖析和内心的矛盾折磨自己,一方面他由此体味了人性的全部弱点,另一方面他又竭力寻找着功利的人世所不屑思考的终极真理。因此,生存还是毁灭,对于他确实是个问题。
无论如何,哈姆莱特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的悲剧是崇高的悲剧,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奋斗反抗、终于玉石俱焚的壮举,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形象。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写作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归结:哈姆雷特的犹豫,是基于“哪一种更高贵”层面的“高贵的犹豫”。

第二步:向外开掘,与高考写作对接
(1) 判断与“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致的句子:
A 诗无达诂 B 诗人挡不住作者 C 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D 文章憎命达 E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以下作文题与本文有联系的是:
A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见图):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分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B
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的选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会作怎样的思考,作出怎样的决定?
C
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多个选择对象时,往往会陷入选择的困境。面对此种情况,有人认为不如不要有太多选择;有人则认为有多项选择更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D
歧路而哭、三思而行、优柔寡断……有人认为是弱懦的表现,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怎么看?
E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作文教学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对应的语文核心素养:
能准确理解材料;有文采——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角度恰当——思维的独特性,视野
立意深刻——见识
中心突出——写作技巧、思维品质
内容充实——积累
感情真挚——做人
结构严谨——思维的缜密,写作技巧
有新意——见识的广阔,思维的求异性
归结:高分作文,更多的取决于写作者的人品、生活经历、视野、见识、思维品质、语言理解与表达,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
作文没有统一教材,如何教?
除了坚持读写结合,作文教学也要自成体系:高一时的叙议转换;高二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思辨训练;高三分、合系列训练等等。本学期区里督导时,对高三作文的分项训练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里我以高一作文教学《广·厚·深——<良师>讲评》为例。

教学目标:
1、 将写作时材料观点的积累、思维训练和写作技巧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放开联想,选择好的角度切入,以丰厚的材料和比较深刻的立意构思作文;
2、 联想的思维方式训练;
3、 对“良师”的认识,对于教育目的的深入思考,对于学生自身学习的反思。
教学重点:
1、 联想思维训练;
2、 选材和立意;
3、 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教育再认识。
教学难点:立意。
教学准备:《良师》优秀作文若干,学生提前阅读、圈评。
教学过程:
一、 板书“广·厚·深”,释题:与角度,材料,立意的对应关系;
二、 《良师》审题,与本课主题关系:师(广,厚)——良(深)
三、 《良师》写作情况归总:
“师”(角度)——
本义:老师
引申义:父母,同学,教官,外婆(芮祎菲),奶奶,国足(蒋羽伦),
比喻义:书籍,大自然,生活(林钰洁),黄山松,露珠,野花(泰戈尔面对野花的感悟,陆骏琳)
将本义与比喻义串在一起写:初中语文老师激发他读书的兴趣,发现了书这一良师,薛润雨)
(引申义和比喻义注意与“良师”词性以及内容的联系,李佳明写书籍如历史老师、地理老师……)
“良”(立意)——
慈母或严父似的老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师;不顾家人生病坚持上课的老师……
良师不会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分数上,还应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
给人启迪、教人处世之道和生活智慧,注重学生德行培养的老师;
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需求,使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得到充实和满足的老师;
让心灵被柔软触及、能悄无声息帮助你成长的人(3班杨益);
良师未必能提高分数,但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 学生围绕“广·厚·深”点评优秀作文;
五、 教师简单归结初高中作文的区别:
视 角 表达方式 作文题目比较
初中 我(们) 实 叙述,描写 《我们的名字叫 》《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关注个人的体验)
高中 他(们) 虚 议论 《我想握住你的手》《他们》“过去”
(引导理性思考)
同样写春游:
写作视角和重点 表达方式
初中 春游心情、过程,主要收获(看到的) 叙述
描写 个人的感悟
高中 由己及人、由此及彼:联想起古人写春天的诗文……
思考春游的价值: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净化心灵,沉淀思考。 描写
议论 群体层面的深思

这种趋势表明: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将自己向外打开的过程,因为写作是“追逐生命、记录生命、观照生命的方式”。
以上观察视角、表达方式等等的变化其实是人生视野的打开,思维品质的提升,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

六、 如何打开?——思维方式的改变:联想的发散与聚合。
七、 联想思维训练:
1、教师介绍联想,举例:
相同联想:老师,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历史上的名师,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士;陈寅恪),教练,追的偶像
相关联想: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教育
相似联想:山水,花木;书籍,杂志,报纸;电视节目,《诗经》(兴观群怨的功能)
相反联想:误人子弟的庸师;坏书……
因果关系联想:学生,历史上著名的老师和学生(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2、学生联想;
3、教师放PPT,让学生根据上面联想的内容,扣住“广·厚·深”重新构思作文;
 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学面很广(涉猎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会20多种语言)。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随园诗话》: 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在园中散步.这时一个仆人挑粪路过,见到梅树有如女人一样孕育着繁花,含苞待放, 脱口而出: “有一身花矣!”袁枚听了深受启发,将它融入自己的诗句中,创下“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佳句。
有个杜处士,他所珍藏的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陶行知写过一首赞扬某小学的打油诗:
有个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在。
——小孩自动教小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人们根据章鱼发明烟雾弹;
根据鱼的沉浮发明了潜水艇;
受飞鸟启示发明了飞机…… 
俞伯牙谱写《水仙操》(琴曲名。操,曲类名称,如散﹑弄﹑序﹑引之类。水仙,传说中的水中神仙;称遍游江湖乐而忘返之人): 老师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这个环境里感悟自然练琴,终于学成。
 咏物诗文
梅,高洁脱俗;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正是因为有这样清雅淡泊的品质,所以为世人所钟爱,被人们称之为“四君子”。
马尔克斯最崇拜的作家之一,是卡夫卡。中学时代的马尔克斯,有一天翻开卡夫卡的《变形记》,立刻茅塞顿开,他几乎跳了起来大声嚷道:“真是绝了!我的天,小说怎么可以这样写?这样,我也能写……外婆就是这样讲故事的。”
郑板桥:
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但亚里士多德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老师的“理念论”,提出了“实体说”。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即生长” ,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雅斯贝斯: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八、如何使联想丰富?并且会用联想内容?
1、阅读;2、生活经历;3、思考的习惯;4、灵活对接。
九、回应“广·厚·深”,再说立意之深:“良”在何处;为何需要良师?
良师的价值——高中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学生对于老师的信赖,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人生的复杂与疑惑不可避免(韩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十、练习:“书”的联想。

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
选择经典书籍,要求学生整本阅读。高二年级备课组的方宁勋老师安排的阅读活动更自由一些;高一备课组施秀老师尤其重视指定书目阅读。高一第一学期半年时间,全年级统一阅读的整本书籍有:《林清玄散文精选》《史铁生作品精选》《柳宗元集》《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陶渊明集》。一月一书,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读书报告,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两个年级集中进行了一次校级读书交流。
这里以2017年12月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举行的《读书、识人、观世界》读书交流活动为例。
“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自己读过的好书?”
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读书、识人、观世界”活动,就是以语文老师的一句问话开始的,从班级内部推荐到年级选拔、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预赛,最终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冲”出六位选手,参与决赛。
语文教研组高一高二年级的老师们,倾力相助:指导同学确立书籍和题目,精心修改读书报告,PPT;还有现场提问的预设,一次次赛前指导,一场场彩排预演……
“天寒地冻风萧瑟,正是书香暖心时”——新中高级中学“读书·识人·观世界”读书活动拉开了帷幕——
一片洁白的羽毛随风飞舞……阿甘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主讲同学朱姗姗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析《阿甘正传》:谈《聚焦效应》。
廖腾斌同学讲述《悲惨世界》时《以善待恶》的说法引发了同学们的不同思考。提问环节颇具看点,是“以善待恶”,还是“以直抱怨”?台下同学“咄咄逼人”的提问而引起现场一片波澜。
场上争论无结果,却引发了场下老师和同学更多的沉思。
“魔幻现实主义”,林昱彤同学机关枪扫射般独特的演讲方式让人印象深刻。有些同学甚至老师感慨看不懂《百年孤独》。而林同学看了9本马尔克斯的小说,对《百年孤独》烂熟于心。如此才得以在讲台上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李昕易同学作为本次决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以“活出自己的不同,接纳他人的不同”为核心词介绍奇人、怪人图灵。
现场提问环节,漂亮幽默的回答使得台下气氛热烈,掌声雷动:《模仿游戏》这部电影我也看过,但和原著比起来,我认为还是有点“作”了。图灵的身世是否悲惨,只能由他自己评判。毕竟他从事热爱的事业为之奋斗一生而有所成就,一味去刻画他悲情的一面,对这位天才是一种“误读”。我们所谓的“天才”有时并非“天造之才”,那些异于常人的品质,使他们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秦恺迪同学的《奇特的一生》使人重新审视目标与时间管理的关系,成功如何才能不再“可望而不可及”?PPT中有一张秦恺迪同学自己制定的计划表,令人印象深刻。如若在未来能够坚持如一,心中目标达成指日可待!
活动结束后,有的班主任还要走了他的PPT,估计要借此对她的学生进行激励了。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孙乙含同学的《文化苦旅》让人记住“苦”字对于旅行和文化的多重意义。
在旅行中接触古迹,回忆历史,感受文化,是更有意义的一种方式吧!
学姐林嘉沐以《阅读:有一种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为题,分享自己的读书感言——
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充实自己,取悦自己,让自己的灵魂更丰盈。
你曾经读过的某一本书里,作者与你经历过相同的人生时刻,而他写下的文字就是对此时的你的心境的高度概括。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通过阅读,你认识了一位与你心灵契合的作家,甚至于大师,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我们专业课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找到一个与自己灵魂契合的大师。”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件奇妙的、让人终生受益的事情。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去亲自体会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最后借用拜伦的一句诗句作为结尾:“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灵魂也把胸膛磨得够受。”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这样的感觉。
物理老师、“文艺青年”张磊老师谈读书——
自己从小到大,对读书这件事一直乐此不疲,大概原因有三:
一是读书也是种缘分。拿到本好书,就好像遇到个好友,三五行读下来,你就知道是否投缘。这个时候,你甚至都不忍心把它读完,拿在手里摩挲,看在眼里喜欢,最是读书乐趣。看一段,掩卷合十,细细品味,心痒难搔下再读几页。有时偶有所感,再翻开前书某段情节回味良久,待到终于读完,心底一声感叹,只待有缘再聚。
二是读书也是种对话,是和那些伟大而又有趣的头脑的对话。尤其是读经过时间检验的书、读大家的书更是如此。那些人我们可能缘悭一面,但通过读书,却可以了解那些我们到不了的远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像我来自山东,就应该读读莫言;我现在上海,也应该看看王安忆、金宇澄;要想了解京味文化,应该看看汪曾祺;想知道什么是痞子文学,那就看看王朔;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让人神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恢宏的陕北风貌……;而《1984》、《动物庄园》、《通往奴役之路》虽然有些艰深晦涩,有机会也不妨翻翻看看。书,本也就无所谓好坏高低,喜欢就好。
三是读书也能让人沉静。如果天堂有模样,那一定也是图书馆的样子,这个世界从你手里拿去的,读书都能还给你。一所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里,最美的风景就是怀抱书本走在林荫道上的莘莘学子;最美的声音,也是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我们这个活动的主题是“读书 识人 看世界”,其实读书是读书,识人也是读书,是读人生这本书;看世界也是读书,那是在读社会这本大书,希望我们通过读书,让自己也变成一本书,一本厚重的书,一本耐人寻味的书。

我们是谁?我们是参赛者!
我们想说……
李昕易:“其实我这次分享的初心很简单,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位不受尊敬的天才图灵,也提醒大家留心身边不同的“图灵”。多点思考,读一本书,认识一个人,看到一个天下。”
孙乙含:“这次交流活动对于我亦是一场苦旅,从起初的准备到后续的排练,无一不磨练我的能力。我想名次并非我们努力的唯一标准,能将心中所爱之书、内心澎湃之思抒发传扬 ,这才是活动的意义。”
我们是谁?我们是观众!
我们想说……
赵艺驰:“虽是短短的两小时的时间,却收获颇丰,我似乎觉得自己大概也算读过这些书了,许多的信息一时涌入脑中,有关于善恶的辩证关系,有对于时间的有效规划法,还有对余秋雨破惑深溯的敬佩……当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昕易同学所介绍的《图灵传》,“活出不同,接纳不同”,短短八个字又是何其深重!”
孟晓蕾:“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止有摄取知识,以满足考试需求或是甚至所谓的陶冶情操,丰富学识。从交流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从书中真真正正体会到的感动、心酸甚至是同样的感受,感觉就像是在照镜子,看看与经历相似的人,他们用着文字书写着自己的故事,而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学到了,同时这种打动了人,让自己的心怦然而动的书,才能叫人永远铭记。”
高一(3)班的冯杰同学,在活动结束之后意犹未尽,利用双休日写了一篇《观廖腾斌<悲惨世界>读后感有感》的文章,洋洋洒洒两千字左右。他针对廖腾斌提出的“以善待恶”和现场祁宇颢引用孔子“以直报怨”之说的冲突,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理性思考,提出了区别对待、依法处置的原则。
施秀老师看文章之后大加赞赏:你主动写这篇文章,老师很感动。这是学习的内动力,成功的推进器。坚持啊!
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这么说——
陆琼老师:
读书的意义在于思考,读《悲惨世界》思考人性的善与恶,读《奇特的人生》思考“时间统计法”的现实运用,读《文化苦旅》思考旅行的意义,同学们在自己的阅读中思考生活、反思自己、审视社会,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归蓓华老师:
没有阅读,就没有优雅的姿态,从容的心境。让我们先放慢脚步,沉下心来,投入经典的怀抱,来一场心灵的踱步,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于文学浸润下生出的气定神闲、豁达洒脱、高贵典雅,让我们受益终身。
孙畅老师:
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参与老师,真切地体会到成功地举办一次活动的不易,这需要团体的合作,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耐心、热心和毅力。
高中语文教学所提倡的“整本书阅读”理念在这次活动中恰好地体现出来,读一篇文章是容易的,读一本书并且能找到自己的真情体会则是不易的。
阅读从现在开始……
方宁勋老师:
读书交流活动真的很让学生受益匪浅,这种形式很好,真的应该多多开展。读书是跟不同的人对话,读书交流是各种思想的碰撞。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但远不及社会阅历。所以,读书以自修为主,通过交流才能更好的挖掘作品的深意。当然,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互联系。读书吧,只有读书,才能找到打开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季庆瑜老师:
冬日,万物渐归于沉静。而我们却仍能坐在一起,与经典同行,与名著为伴,生活是多么的温暖和诗意?翁君有诗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一本好书,采撷其中的“点点梅花”,感受阔大的天地之心,与子偕行,幸甚至哉!
周万梅老师:
大家看到的是讲台上最终的呈现,我们更欣喜地看到了准备过程中同学们的变化。
介绍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的秦恺迪同学,一开始找各种借口想逃避,后来渐入佳境,忙碌于其中,苦乐于其中。结束之后,他发微信感慨:参加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感觉成长了不少。
——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比起初好多了!这应该是好多参与者的共同感受吧。
我一直以为:语文老师最大的责任,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最功德无量的事情,是引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经典作品并养成了他们读书思考的习惯。仰视学生在台上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场上场下心领神会、怡然自得,是语文老师最大的幸福之一。
徐清明副校长:
生活中,有一种快乐,随处可得,那就是读书的快乐;人生中,有一种收获,让人一生受益,那就是读书的收获。读书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可替代。有幸观摩了语文组老师精心指导下的“读书·识人·观世界”--读书交流活动,很震撼。我们的学生很棒,活动充分展现了我们新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感悟之深、表达之切……希望这样的活动常态化,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
刘爱国校长:
读书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自主教育、同伴教育的“场”。尤其是提问环节,出现了场上场下学生辩论的情况,很好!除了提问者和主讲人之外,应该鼓励在场的其他同学甚至老师一起来辩论,形成一个有老师、有学生,有各个年级同学形成的活的“教育场”,借助书本,在自然状态下开展同学之间的自我教育。

“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方式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一定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个人的语言运用系统。
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做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
以诗歌教学为例:配合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凝眸杯”诗歌朗诵大赛,结合课内古代和现代诗歌,将古与今、诗歌解读、朗诵与写作整合为一,形成任务群,让学生在朗读朗诵、品读鉴赏、拓展写作等方面有获得感。
具体步骤和学案要点:
1、 解读《诗经·蒹葭》,背诵全诗;
2、 品读赏析曹雪芹《香菱学诗》,形成对诗歌高下的审美判断能力;
3、 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舒婷《双桅船》,朗诵感悟现代诗之美;
4、 阅读张同道《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比较古代和现代诗歌传承与延续关系;
5、 老师和学生自由创作“冬之诗”,班级朗诵交流。
这里呈现部分诗作:
老师写的:
冬 之 树
周万梅

一夜风紧
满树枯瘦

严冬
收走了这树上
最后一丝温柔

树呢
一面准备好了铜枝铁干
对抗三九的魔咒

一面心怀敦厚
孕育着绿叶
将来年的花朵守候

部分学生“冬之诗”选:

我又回来了
秦恺迪

我又回来了——

我一路南下,
夺去沿途一切风华

吹落树上的绿叶
削秃它们的枝杈
再用纷飞的大雪
作一副苍白的画

我又回来了

动物们如避瘟疫
飞的南逃
走的眠于地底

我又回来了

肆掠在每个角落
听到人们窃窃私语:
“这个冬天好冷啊"
“春天快回来,赶走风魔吧!”

哈哈
没有我的凌厉
你们又岂会
盼望
春的美丽

又是一个冬
汪家豪

又是一冬
何时会来 何时会走?
回望过去种种
难受的也并不都是冬天的风

愈来愈短的白昼
放纵城市那不知疲倦的霓虹
仰望不曾飘过大雪的天空
心底是否会再裂出一条缝

流转的时钟 昔日的美梦
竟都转为伤痛
什么才能平息心潮的汹涌?
是圣诞老人爬过的烟囱
还是落日藏进山丘时的那抹残红

无论行囊有多沉重
无论道路有多难走
笑容,拿出你的笑容
让它勇敢地面对寒风!

路的尽头
总会有一只温驯的小狗
向你吐着舌头
好奇地看着你
流泪的面容

不知不觉
又是一个冬……


季节的变幻
孙骋宇

寒冬在北半球降临
人们期盼着春天的回归

而在这个世界的另一半
春色却刚刚黯淡

季节在变幻
地球正公转
太阳直射点在流浪

每个人都有权利希望

但寒来暑往
势不可挡


【参考资料】“章黄国学”微信公号《王宁: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语文老师如何实施?》

Baidu
map